上海化學工業區醫療中心是上海市衛生局直屬事業單位,是一家集化學救援、醫療保障、職業病防治、預防保健和職業衛生技術服務等為一體的新型綜合性醫療機構。為了實現上海化學工業區“兩個基地建設”的發展目標、醫療中心投資實施了“上海化學工業區醫療中心改擴建工程”。
工程用地面積3950平方米,地下工程建筑面積2241平方米,人防工程建筑面積2076平方米,掩蔽人數140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發》,本項目結合地下建筑,平時作為化學突發事故發生后的化救應急中心,戰時作為甲類三等人防醫療工程(即救護站),核武器抗力級別核6級,常規武器抗力級別常6級,防化級別乙級,并配套設置戰時柴油發電站。
根據項目所在位置處于化工區、無居民區的實際情況,醫療中心(包括戰時救護站)突出以“化救為主”的急救特點,是設計的大膽嘗試。這一設計思路的貫徹,也得到了專家的認可和人防辦的特批。
項目的建設滿足上海化學工業區的醫療衛生服務需要和應對突發事故的應急救治需要,同時對于戰時防御空襲,減輕戰爭災害,救護生命起到重要作用。
技術特色
1、戰時救護站建筑面積突破
本項目地處的化工區,化學危險品集中,周邊只有工廠企事業單位從業人員,突發事故發生時(包括戰時)醫療救護站主要應對化學泄漏事故,此類事故中批量傷病員的數量較多,傷情主要為中毒、呼吸道和皮膚損傷,應急治療前期需要較大面積的洗消處理場所,結合化救流程特性,本項目對戰時救護站建筑面積作了突破:由規范規定的工程規模最大1500平方米,調整為2076平方米。
2、化學救援與人防工程結合
本項目平時和戰時均以處理化學中毒傷員為主,而設計標準中甲類人防救護站的救治對象為常規戰傷員和核傷員兼顧,并以搶救核傷員為主。
因此,本項目的設計無對應設計標準。為此我院經過多方調研,組織專題研究,使設計人員充分了解化學事故的救護流程,根據化學救援特點,并結合設計標準,對功能房間逐一對比,按照化救特色作了部分調整,列出《化救中心實際使用與規范對照表》
在規范基礎上保留共性的必要部分,同時考慮“化救”特色做了部分調整。化救主要以呼吸道吸入性損傷和化學灼傷為主,為常規救護工程所設置的診療技術或設備、協同臨床各科診療疾病的技術科室的醫技部,對于化學救援的作用無法體現,因此本工程未設置醫技部,而增加了搶救室的面積和床位。
綜合效益
設計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完善和優化了化學救治醫療服務流程,極大地改善了現有醫療中心的就醫診療環境,對項目所在區域突發化工災害起到強有力的化救保障作用。
戰時設計中充分利用了平時設備房間功能,平戰功能的兼顧,既為醫護和就醫人員提供了安全、安定的條件,也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具有相當大的社會效益。
醫療中心設置相對獨立的出入口,功能分區明確、使用流線順暢。戰時風井和平時風井的合并設置,減少了對地面景觀的影響,維護了公共空間的建筑環境。
本工程貫徹了“長期準備、重點建設、平戰結合”的方針,為應對化工區突發事件的應急救治提供便利,發揮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